书法创作的发挥自然与心境和文化素质有关系。任何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诞生,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大量心血,是作者书法造诣的直接体现。能够创作书法作品,说明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书法及文化基础。当然,照猫画虎式的所谓创作,不在讨论之列,也算不上真正的创作。
古往今来,能够为世人景仰和称道的书法作品,背后都有令人感叹的故事。《兰亭集序》的创作,展示文人雅士集会的魏晋风度,书圣在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的环境中,在贤士聚集、流觞吟诵的氛围里,心境大好,文与书如溪水流淌,一挥而成千古绝唱。而颜鲁公作《祭侄稿》时,国乱初平家仇得报,悲愤激动之情跃然纸上。
文化素质在书法创作中的体现,一是自撰自书。诗赋自己作、书法自己书,古人多是如此,心境体会、文化素质、书法造诣浑然一体,令后世高山仰止。二是借题发挥。在理解他人诗文的基础上作书,写别人诗句,錄古今名言,今人大多这样。不管怎样,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,以致理解不深不透,甚至产生偏差,断难出优秀作品。
艺术和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?
文化=物质财富+精神财富。
文化的特征=时代的文明性+历史的传承性+艺术的代表性+领域的宽泛性。
艺术=文艺+方法+美学。其中文艺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,如文学、绘画、雕塑、建筑造型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电影等 。
文化和艺术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关系。从范畴上看,宽泛的是文化,专业的是艺术,文化涵盖艺术;从表现目的看,文明的是文化,美的是艺术,艺术高于文化;从传承的方式和载体看,大众传播的是文化,专业传承的是艺术。文化为艺术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创新的动力,艺术丰富和发展了文化的活力和魅力。
比如《清明上河图》,你首先看到的是它的画面的美,这是艺术,中国绘画艺术;作品再现了作者所表达和纪录的当时的生活状态,这是文化,中国历史文化;作品价值为一级国宝,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这是艺术价值,世界历史文化价值。
从文化视觉来看,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瑞德传世精品,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、徽宗时代首都汴梁(今开封)郊区及城内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。
从艺术视觉来看,作品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,以长卷形式,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,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。
孔子说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”意思是说,质朴多于文采,就难免显得粗野;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。文化和艺术的关系,就是文化大餐中的文采和质朴的关系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e89.com/118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