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的争论一直没有休止过,总共大概有三种说法。
第一种说法:传说杜康又名少康,如果是少康的话,那么这个杜康就曾经是夏朝的国君,夏后氏相的儿子。当时启继承了禹的王位,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王朝。启去世后,太康登位,但是太康荒淫无道,被后羿趁机夺位。
后羿登位没多久,又被别人取代,于是后羿就拥立仲康为王。当时仲康的儿子相被人追杀,妻子后缗还怀着身孕,这个肚子里的孩子就是少康了。
第二种说法:杜康是黄帝的大臣。传说在黄帝时期,有一个叫做杜康的人,是负责管理粮食的。当时农耕技术发展比较快,而人又比较少,所以大量的粮食囤积在山洞里,时间一久,粮食都腐烂了。杜康见到这个情景,开始思考改善的方法。
第三种说法:杜康是东周时期的人。根据《吕氏春秋》等史书中记载,杜康是周朝时期的大夫杜伯的后代。他们生活在河南汝阳城北的一个小山村里,这个村子叫做杜康村。传说杜康就是在这里发明了秫酒。
杜康介绍:
当时由于粮食供给量比较大,需求又比较少,于是粮食的储存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。身为专门管理粮食的杜康,自然要为黄帝排忧解难。一天,杜康在树林里散步,发现树林里有许多枯死的树,这些树都只剩下粗大空荡的树干。于是杜康就想,要不就把粮食存在这里吧。
过了一段时间之后,杜康来这里查看,发现在这些树前横七竖八的躺着一些野猪、兔子等,一动不动的,又不像是死了。于是他就上前查看,发现在这些树干的裂缝里竟然流出一些水来,凑近一些,清新扑鼻。
杜康随后又尝了几口,感觉神清气爽,就把这些水收集起来,带回去给别人尝尝。大家小心的品尝之后,觉得味道甚好,就这样酒在民间渐渐的传了开来。
还有就是东周时期放牧的杜康。由于思念家乡,杜康经常都没有什么胃口。所以他放牧时随身带的秫米团都会剩下一半,这是杜康就把剩下的一半扔在附近的桑树洞中。
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,桑树洞中堆积了许多的秫米团,有一天杜康又去扔时,忽然闻到了一阵清香,树洞里也有水向外流出。杜康尝了几口,发现很好喝,于是经过研究,改良了这个方法,酿出了供人饮用的秫酒。
杜康酒是现代的。
杜康,东周时期人,杜康是春秋时用粮食酿酒的鼻祖。杜康当年造酒的遗址是在汝阳县蔡店乡的杜康村,这里酿制杜康的泉水清洌碧透,味甘质纯,因杜康为造酒者的始祖,使杜康成了今天酒的化身。
汝阳杜康村考古发现了大量酿酒器物和杯灶等,已被确定为杜康早期酿酒的地方,如今杜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酒文化的代名词和表征,承载了华夏悠久的白酒酿造历史和工艺,杜康村也因此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白酒之乡,成为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!
扩展资料
传说轶事——酒的传说
传说,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老者,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,杜康需在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,滴入其中,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。杜康次日起床,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,泉水清澈透明。遂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。
第三日,杜康遇见一文人,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,请其割指滴下一滴血。第六日,遇到一武士,杜康说明来意以后,武士二话不说,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。
第九日,杜康见树下睡一呆傻之人,满嘴呕吐,脏不可耐,无奈期限已到,杜康遂花一两银子,买下其一滴血。回转后,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,泉水立刻翻滚,热气增腾,香气扑鼻,品之如仙如痴。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,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“酒”。
因为有了秀才、武士、傻子的三滴血在起作用,所以人们在喝酒时一般也按这三个程序进行:第一阶段,举杯互道贺词,互相规劝,好似秀才吟诗作对般文气十足。
第二阶段,酒过三巡,情到胜处,话不多说,一饮而尽,好似武士般慷慨豪爽;第三阶段,酒醉人疯,或伏地而吐,或抱盆狂呕,或随处而卧,似呆傻之人不省人事、不知羞耻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杜康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杜康酒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e89.com/68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