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女子行礼共有八种,如下: 一:嵇首礼(前可加作揖-然后再嵇首) 第1步:举手齐眉 第2步:双膝跪下, 第3步:头伏地一段时间,仍举手齐眉 第4步:直起上身,仍举手齐眉 第5步:双膝起,仍举手齐眉 第6步:手放下 二:叩首礼(前可加作揖-然后再叩首) 第1步:举手齐眉 第2步:单膝跪下, 第3步:头触地。手放于两旁 第4步:直起上身,手复齐眉 第5步:单膝起,仍举手齐眉 第6步:手放下拜(若要重复叩首的话,仍跪着但直起上身,手复齐眉,是为兴。再头触地,手放于两旁,是为拜。这样来回重复,就看几拜了) 三:顿首礼 第1步:双膝跪下 第2步:手交叠放于地,低头 第3步:顿首 第4步:双膝起 四:空手礼 第1步:双膝跪下 第2步:手交叠放于地,头碰手(但不要碰上) 第3步:双膝起 五:作揖礼 第1步:举手齐眉 第2步: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。 补充:还有微微的作揖礼 第1步:举手齐胸 第2步:微微鞠躬 六:颔首礼(答礼,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)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,叉手于腹部,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:拱手礼 只举手齐胸一下,上身不动 八:万福礼 第1步:举手齐胸,但在左胸侧 第2步:右脚后支 第3步: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补充:后来的万福,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第1步: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:右脚后支 第3步: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4步:微微屈膝并低头,口道“某某万福” 另外补充下古代年龄称谓。 襁褓:不满周岁。 孩提:两至三岁。 始龀、髫年:女孩七岁。 始龀、龆年:男孩八岁。说明: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“龀”,“龆年”或“髫年”。 总角:幼年泛称。 垂髻之年:指儿童。(古代小孩头发下垂,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。) 黄口:十岁以下。幼学:十岁。(《礼记-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“幼学”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) 金钗之年:女孩十二岁。 豆蔻年华:女子十三岁。 志学:十五岁。(《论语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……”) 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(《礼记-内则》: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”) 碧玉年华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岁。(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二八纪年,谓十六岁,多用于女子。) 弱冠:二十岁。(《礼记-曲礼上》:“二十曰弱冠。”) 桃李年华:女子二十岁。 花信年华:女子二十四岁。 在大约周朝那时候应该是二十岁成年,后来越来越早,变成十五岁成年。 笄礼,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,古代嘉礼的一种。俗称“上头”、“上头礼”。笄,即簪子。自周代起,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(许嫁)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。一般在十五岁举行,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,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e89.com/70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