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事酒鬼酒代理很多年,酒鬼酒产品线有高端文化白酒——内参;封坛系列——紫坛、红坛、黄坛;经典系列——52度精品酒鬼、50度酒鬼酒。
最经典的当属50度酒鬼酒,尤其在湖南市场,50度酒鬼酒已成为一款经典的自然点单产品。一是作为馥郁香型白酒的口感,550度的最好,好的白酒在50度分子结构最为合理,增一度则暴烈,减一度则寡淡,不多不少,50度恰到好处,此时酒也最香,味道浓而不烈,非常好喝。
其次,50度酒鬼酒的包装也是最经典的,是出自黄永玉老先生之手的麻布袋瓶,纸盒包装上也是黄永玉老先生的题字书画酒鬼背酒鬼。也是酒鬼酒系列里唯一延续如此高艺术价值的产品包装,是中国白酒包装的典范之作。
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酒鬼?
(任伯年《竹林七贤》团扇镜片)
所谓“酒鬼”,第一要能喝酒,第二要是名流。晒太阳的小鬼,当然就算不上“酒鬼”了。
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酒鬼,当然是刘伶。
刘伶(约221年-300年),字伯伦,沛国(今安徽宿州)人,魏晋时期诗人,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。刘伶之酒量、酒德、酒疯堪称一绝,人送绰号“天下第一酒鬼”、“饮坛北斗”。《晋书》本传记载:刘伶经常乘鹿车,手里抱着一壶酒,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,刘伶这样安排意思是:如果我醉死了,你便就地把我埋了。
酒喝到这样,找不到第二个人。
下面说酒量。我在头条号上有篇《酒桌上的“万世师表”》,大家可以参阅——
喝起酒来飘飘俗仙,“诗仙”李白应该很有酒量。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,这话出自杜甫之口。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李白一斗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”
(银槎,(元)朱碧山作。故宫博物院藏。杯、道人的头、手及云头履分别铸造后再焊接而成,浑然一体,毫无痕迹。尾刻“龙”二字,腹下刻“百杯狂李白,一醉老刘伶,知得酒中趣,方留世上名。”)
诗文中的“浪漫”,俗话就叫“撒谎”。李白到底多大酒量,看完杜甫原诗,李诗仙就要走下“排行榜”了。
杜甫诗中的意思,并不是李白酒量很大——酒刚喝完,人还没进门,就躺在大街上了。最后,皇帝说有事都吓不醒他,嘴里依旧一派胡言乱语。所以,李白充其量只是好酒。因为好酒,酒量其实有限,李白最终喝得烂醉如泥,掉到水里出事了。
那么,谁的酒量真大呢?李适之可以进“排行榜”。
(明 尤求 饮中八仙图)
李适之(694-747),原名昌,李唐宗室,官到宰相。《旧唐书·李适之传》:“适之雅好宾友,饮酒一斗不乱,夜则宴赏,昼决公务,庭无留事。”
李宰相头天晚上一斗酒下肚,第二天上班啥事都没有。并且,办事效率还有增无减。斗是古代容量,一斗就是十升。李适之的酒量,低度白酒十瓶,那是没问题的。当宰相的人,果真不是凡人,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,这种话有时还真该信!
李宰相的酒量固然了得,但要比起皇帝来,显然又是“小儿科”了。
冯跋(?―430年),字文起,东晋十六国时的北燕皇帝。《晋书》载:冯跋“饮酒一石不乱。”
(四羊方尊,古代酒器。不会当酒杯用吧?)
“石”也作古代容量,一石等于十斗。这位冯大皇帝,跟那位李宰相比起来,酒量明显胜其十倍。李适之幸亏出生得晚,这要是早几百年出来,给冯跋当宰相,国宴时必须坐到皇帝身边,这一来二去,宰相大人算是死定了。
皇帝是天子,天底下他酒量第一,也算顺理成章。可天底下偏偏还有一个人,比冯大皇帝更能喝,这种人当然属于“圣人”。
孔子(前551年—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。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,儒家创始人,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,等等。
孔圣人能喝多少酒?《论语·乡党》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……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
(八卦纹银杯,衢州市郊瓜园村史绳祖墓出土。夹层器壁,内壁阴刻画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图形,外壁刻画八卦纹)
李宰相喝一斗,冯皇帝喝一石,酒量再大,毕竟都有个上限,而孔圣人则根本没有。《论语·乡党》中的这段话说得明白:孔圣人不仅能吃,而且能喝,到底喝多少,主要看招待单位的经济实力。反正,他老人家从来没喝够,从来没喝醉!
(故宫南熏殿旧藏 历代圣贤像册 孔子)
这不会是吹牛吧?当然不会,因为《论语》中孔圣人酒量的记载,这一则并非“孤证”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曰:入则事公卿,出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”
孔圣人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,公家招待,私人接待,什么拼酒量的场面都见过。但是,无论是公共集会,还是私密聚会,孔圣人压根儿就没为喝酒的事犯过愁。
(蟠桃银杯,通道县瓜地村南明窖藏出土)
饮酒无极限,孔圣人也是当之无愧的“万世师表”!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白酒界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e89.com/8817.html